2023年5月30日(星期二)上午,江西服装学院博雅讲坛—第341期在图书馆三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武汉纺织大学李斌教授应邀为我校做了题为“基于古汉字字源学视角下的服饰艺术与文化研究”专题讲座。服装设计学院教师与学生代表参加了讲座,讲座由服装设计学院副院长罗密主持。
李斌,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纺织大学)研究员,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江西服装学院服饰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丝绸》、《西安工程大学学报》、《现代纺织技术》、《服饰导刊》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纺道服途》公众号创始人之一。主要从事纺织服装史、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服装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本次讲座,李斌教授主要从基于古汉字字源学下服装起源的解读、基于古汉字字源学下“披发左衽,华夷之辩”的解读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和分析。
基于古汉字字源学下服装起源的解读,李斌教授阐述了关于该课题研究的三大困境、十余种假说以及两条路线。三大困境分别是:文献学困境、考古学困境和人类学困境;十余种假说主要包括:保护说、保暖说、遮羞说、装饰说等;而两条路线分别是:1.从古汉字字源学研究路线上看,与服装相关的古汉字可以印证服装源于携带工具的客观需要,并且其材质为皮质。2.从哲学研究路线上看,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服装的雏形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携带工具的原始皮质腰带。它是原始人类提高生存机率的重要工具,而成型的服装又是原始人类走出非洲、扩展生存空间的基础。李斌教授还从古汉字字源方面以及哲学方面分析了着装的本质和目的等问题。
图1 李斌教授讲座现场
李斌教授认为:古汉字字源学和哲学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也许是正确解决服装起源问题的有效路线。从古汉字,字学源上看,与服装相关的古汉字充分能证明服装的起源于携带工具,它是原始人类生存的一种有效手段。从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上看,一方面,根据 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可知,服装出现的时间应远远早于服装意识,因此,审美意识只能是促进服装发展的动因,而不是服装起源的根源。另一方面,根据恩格斯“劳动创造人本身”的观点,服装何尝不是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基于古汉字字源学和哲学两维的交叉分析,笔者赞同服装起源于携带工具的需要,其最初的形制应为皮质的腰带,随着人类的进化与发展,最终在不同地区产生各具特色的成型服装。
而关于“披发左衽,华夷之辩”,李教授讲到:首先从历史的眼光看最初的民族是氏族部落通过婚庆的方式萌芽、部落助盟的方式发展,是一种自然演化的过程。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则需要文化的认同进行凝聚和强化,历史经验证明通过武力对异族进行征服和统治并不能将其聚类同化,非常容易造成分裂、解体的局面。其次,“披发左衽,华夷之辩”反映了华夏族从未以生理特征作为民族的尺度,而是以是否接受“礼”的文化为标准。如果异族人以“礼”的标准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生活,那么,从文化的角度看这类人群完全可以被接纳为华夏族。最后,正是在华夏创造出高度文明的基础上,中原地区在文化上呈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儒家的大儒们将“交领右衽,束发着冠”的民族形象上升到区分族群的层次,在意识形态上建构出以服装的左右衽作为区分本族与异族的标准,这体现了华夏族的包容性。
李斌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讲解生动,为我院教师提升了服装起源、服饰艺术与文化等方面的认知,讲座结束后,李教授还与我院教师进行互动讨论,并合影留念。
图2 李斌教授与我校老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