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艺:返乡宣政策助力求学路

发布时间:2025-08-09点击量:

服装设计学院通讯员:钟怡婕炎炎夏日,归乡的列车载着万千游子踏上故土。对于从乡村走出去的大学生而言,家乡不仅是生长的地方,更是责任开始的地方。今年暑假,许艺选择以一名政策“宣传员”的身份,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江西服装学院返乡,回到她的家乡——福建省永安市的一个高山村,那里山清水秀,却也地处偏远。信息闭塞,让许多家庭对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知之甚少。她作为一名受益者深知,正是国家给予的资助和鼓励,让她有机会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更坚定地追逐梦想。于是她回到家乡开展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宣讲活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点亮更多学弟学妹的求学之路。

走村入户,把政策讲“进心里”

为了让宣讲更接地气,她选择走进村委、学校和邻里院落,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简洁明了的解说,帮助乡亲们真正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她一一回答大家提出一系列疑问,如:高中与大学阶段分别能申请哪些资助?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是什么?金额是多少?如何准备申请材料?流程是否复杂?什么样的学生更容易申请?是不是只看成绩?是不是只有贫困学生才可以得到资助?家里有低保就一定能申请吗?

图1 宣讲现场

她一边讲解自己如何申请,一边手把手教家长填写表格,并通过手机现场演示国家资助网的操作界面。对于年纪大的爷爷奶奶,她用方言耐心解释,消除他们对“贷款”“政策”的顾虑。很多乡亲一开始并不了解这些政策,甚至误以为资助难申请、有门槛。但听完她的讲解后,他们露出了安心的笑容:“原来我们家孩子也能申请国家补助啊!”这一刻,她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了。

为了让信息更直观,她还带了一些实际的申请样表和政策解读材料,她提前从学校官网和国家资助网下载了各类资助政策简介彩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样表)、国家资助政策宣传视频二维码,扫一下就能看;并把这些分发给村干部、留给家长、贴到村部的宣传栏上。哪怕有些人今天听得不全,也能回去慢慢看。

回到村小学,回到梦想最初的地方。

那是一座不大的教学楼,教室的窗棂有些斑驳,但阳光透进来,依旧明亮。那张讲台,她小时候也曾站在讲台上背课文,如今再站在这里,身份却已经变了。几个孩子围着她,眼神里透着既好奇又害羞。她笑着说:“谁最近不会写作文?谁的数学题卡住啦?我们一起去看看。”不一会儿,教室安静下来,只听见翻书和写字的沙沙声。她穿梭在课桌间,耐心帮他们讲题、改错、造句。一个小女孩拿着作文本凑过来,小声问她:“姐姐,你小时候也在这儿读书吗?”她蹲下来,轻轻回答:“是啊,我也是从这里出发的。”顿了顿,她又说:“你们也可以,只要愿意努力,就能走出去,看到更大的世界。”

那一刻,许艺忽然明白了,所谓“回馈”,并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事,也可以是一次静静陪伴、一次耐心讲解,或一句温柔鼓励。只是站在那里,就是一种力量。

图2 宣讲现场

一双鞋的重量,是爱与回馈的分量

离开村子前,她把几双回力鞋轻轻地传递到父老乡亲们的手中,鞋不新潮,却结实、耐穿,就像她这些年求学路上的脚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又倔强。

阳光透过树梢洒在院子里,几个孩子围坐在台阶上,一边试穿一边笑。抬头时,看到村里几位爷爷奶奶正站在一旁微笑,眼角的皱纹在光里泛着柔和的褶子。“这丫头长大了,还想着咱村里的孩子。”“以后他们要是也能读大学,就好了……”

几双朴素的鞋,几颗欢喜的心,一片静静围绕的午后。那一刻,没有什么比这一双双鞋,连接起的情感更珍贵——是长辈的认可,是孩子的憧憬,也是她和家乡之间,一种朴素却深沉的牵挂。

图3 展示现场

返乡,不只是一次回望,更是一种传递。作为国家资助政策的受益者、“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的许艺,把一份感恩化作行动,把温暖与希望亲手送回家乡。在这个夏天,她走村入户宣讲政策,回到母校辅导孩子功课,也把一双双结实的回力鞋送到村民手中。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更多家庭和孩子:国家资助政策不是遥不可及的字眼,而是真真切切地帮助。人人都有机会。

一趟列车载着归乡的心意,一句句讲解传递着信任和希望。她说,我走出去,是因为有人为我照亮前路;我回来,是想把这份光留在山里。希望一个都不落下,哪怕是山里的孩子,也能走得远、飞得高。

这不是结束,而是接力的起点。未来,会有更多像她一样的青年,承担起“政策代言人”的角色,用脚步丈量家乡,用声音传播希望。把光带回山里,让希望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宣讲的不仅是一项项资助政策,更是国家对教育公平的坚定承诺。